中欧班列从宝鸡走向世界
宝鸡吉利汽车下线
俯瞰西凤集团
渭河汤汤,奔涌着三千年古陈仓的雄浑气韵;秦岭巍巍,见证着新时代改革者的铿锵步履。
当党的二十大擘画的改革蓝图在神州大地铺展,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号角激荡关中沃土,宝鸡——这座铭刻着青铜器铭文与工业文明荣光的城市,正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胆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答卷上挥毫泼墨,将“加快建设副中心、全力打造先行区”的宏伟愿景,化作一条条破冰突围的创新路径、一项项温暖民心的务实之举、一幅幅开放共赢的壮美画卷。
三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中央改革工作部署,紧跟省委改革工作安排,围绕深化“三个年”活动和推进“一四五十”战略,积极发挥改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改革方案扎实落地,改革精神深入人心,改革成果可感可及。
三年来,宝鸡把深化改革作为转职能、提效能、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政务大厅里,“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承诺让企业、群众感受到了“宝鸡速度”;西部陆海新通道上,港务区与保税区联动发展的汽笛声正唤醒丝路驼铃的记忆;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拿地即开工”的机制创新不断刷新着发展刻度。
三年来,改革之力已重塑一座城的筋骨,从营商环境便利度蝉联全省“四连冠”,到城市信用排名跃升百位的“逆袭奇迹”;从“三个年”活动的深耕细作,到“一四五十”战略的纵深推进,宝鸡正将改革的“规划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景画”。
……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宝鸡这座承载着周礼文脉与工业基因的城市,正以改革为笔、创新为墨,在关中平原西部挥洒出一幅“牢记嘱托担使命,奋楫扬帆再出发”的壮阔长卷!
“谋定而动”系统推进“一盘棋”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市委坚持谋全局、议大事、抓关键,对标对表中省改革部署和目标任务,认真研究谋划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改革目标路径,把谋划部署、审议方案、推进落实、督察督办、总结宣传等环节贯通一脉,不断明晰改革思路,优化组织机构,健全制度机制,落实推进举措,全市上下抓改革、促发展的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三年来,我市坚持以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不断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强化目标引领,制定年度改革工作要点,分年度部署实施了9大领域399项改革任务,建立改革台账和任务清单,做到对“改什么、怎么改”心中有数。
我市持续完善改革推进机制,建立健全抓统筹、抓考核、抓督帮、抓成效的“全链条”改革推进五项机制(“专班+专员”“两联一包”“一台账两清单”“三单一书”“一二三”制度),构建起安排、落实、督查、反馈、考评等清晰的责任链条,实现了改革事项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三年来,全市累计发放提示单、交办单、催办单71份,形成了改革工作勤督察、抓落实常态化。
按照“一领域一改革特色、一县区一改革品牌、一部门一改革亮点”思路,每年坚持举办全市改革创新项目交流会、改革创新成果擂台赛、改革创新工作推进会,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灵感。
探索建立“宝鸡智库”,通过“改革出题目、调研出文章”,不断完善“研改融合”机制。“以研促改、研改融合”的方式,有力促进了改革和调研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
三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承担的113项中省改革试点任务,取得累累硕果。紧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工作布局、治理方式“三个现代化”,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我市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平安市”并被授予“平安铜鼎”;坚持将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分层推动示范城市创建,我市再次摘得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桂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改革试点入选商务部典型案例……
“靶向发力”加速发展“强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的永恒主题,也是宝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发展环境越是复杂严峻,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三年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市坚持聚焦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关键,突出“工业强市”“旅游名市”“生态之城”三项改革着力点,统筹谋划实施了一批各界关注、发展急需的改革举措,为宝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围绕持续推进工业强市“15513”工程,紧盯国资国企、优化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化等关键环节,我市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5+N”等一系列政策体系,全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迈出新步伐。钛产业规模跃升全球首位,工业母机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我市连续四年跻身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出台100项“放管服”改革举措,深化“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全市“标准地”供应面积8262.22亩,占工业用地供地的87.22%;政务热线“11356”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积极抢抓文旅商体融合发展新机遇,我市出台《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一揽子政策,全市文旅商体融合改革展现新形象。大力创建国家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积极申办2025年黄河非遗大展、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市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评为“全国高校非遗科研实践基地”“全国高校非遗科研实践最佳目的地”,法门寺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石鼓文化城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千湖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宝鸡文旅产业特色不断彰显。
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秦岭保护、全域治水、国土绿化、绿色低碳“五大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力打造西部生态文明高地。全面建成西北地区首个试点——金陵河“幸福河湖”,凤县、太白县建成国家级水保示范县。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强化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居关中五市第一位。
“补齐短板”激活改革“新动能”
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市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抓改革,紧盯制约宝鸡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瓶颈、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眼于破解“科技教育人才融合不足”“对外开放不足”“市强县弱城乡融合不足”三个难题,找准改革的突破点,谋划了一系列打基础、祛沉疴、利长远的改革举措,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释放推动发展新动能,改革工作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创新驱动力不够、产教深度融合不够、人才引进短板,这些是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难题。为此,市上出台了《宝鸡市鼓励科技研发平台改革的意见》《宝鸡科技教育校企研发协同办法》,倾力打造科技创新的政策高地。持续推动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区建设,打造宝鸡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全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87户,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实现县域全覆盖。着力破解产教深度融合不够的问题,出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全力推动陕西机电学院、宝鸡铁路技师学院、宝鸡技师学院三所院校联合办学,搭建产教融合专属平台。面对人才引进短板问题,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招引政策,兑现奖补资金6000余万元,推行“用人单位+项目+人才”模式,引进各类人才6000余人。
农业农村改革如何取得新成效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着眼于积极破解市强县弱的困境,不断完善县域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深化“4321”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千阳矮砧苹果面积全国最大,眉县猕猴桃产量全省第一,陇县成功跻身我省四个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并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奶山羊)现代农业产业园。
过去的三年,我市聚焦“扩大开放”平台,积极实施融入“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网络、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长安号等一系列打造开放“新高地”的改革举措,国际班列发运量进入全国前20名,与俄罗斯奔萨市缔结友好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小微切口”惠及民生“大幸福”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我市鼓励各级大胆探索创新,坚持改革题目“群众点”,改革项目“群众提”,累计实施了71项自主改革事项、90项群众关切的“小切口”改革事项,形成一批“民”字牌改革成果,打造了一批具有宝鸡辨识度的改革品牌。
以“一老一幼”为重点,不断探索“小切口”改革举措,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巩固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果,探索“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改革宝鸡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全力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191个,以老年人家庭为中心,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近年来针对就业难题,我市立足打造“宝鸡工匠”品牌,“线上”用好“秦云就业”服务平台,“线下”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确保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全市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2万人。制定《宝鸡市劳务品牌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培育发展“西岐名吃”等36个特色劳务品牌,“宝鸡擀面皮师傅”等4个品牌参加全国集中展示。集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企招聘周等活动,建成公益性零工市场14个。举办全市第十二届创业大赛,为扶风比亚迪等543户重点企业解决用工39090人,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不断优化。
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一直是群众最关心的“揪心事”。我市探索实施了一批教育医疗“小切口”改革举措,把群众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持续推进“宝鸡好学校”建设,组建教育集团37个,涵盖成员校133所,各教育集团在资源共享、课程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启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20个,实现全覆盖。
住房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我市坚持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重点片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十大行动”,争取中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各类专项补助资金16.93亿元,加快全市1301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步伐。完善住房公积金办理机制,优化公积金服务流程,市县一体“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平台”实现“一键缴费”便捷模式;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与工行、中行、农行等10家银行推出住房贷款“商转公”非自筹模式业务,发放公积金贷款38.1亿元,极大减轻了职工购房贷款偿还压力。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我市坚持统筹推进党的建设、纪检监察、民主法制等各领域改革,持续实施全市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五个四”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建设,全市命名“四美四型四优四好四强”基层党组织667个。创新建立督纪联动机制,“加强对政法机关执法办案的法律监督”综合试点、立法工作改革、政协民主协商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谋改革、抓改革氛围日益浓厚。
乘风破浪潮头立,击鼓催征又出发。在这片周秦文明厚植的热土上,宝鸡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谋定后动的智慧、久久为功的韧劲,书写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