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机器轰鸣,只有毛线与钩针交织的轻柔声响;这里,没有流水生产线,只有愉悦身心的巧手绝活……在渭滨区经二路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工厂,针织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创意与温暖交织碰撞,“蒲公英”社区工厂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月14日下午,记者走进经二路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工厂看到,专业的钩织老师正在给辖区居民耐心讲解基础针法与复杂的花样设计等,手把手地教居民握钩针、控制毛线的松紧度(见右图),让零基础的居民也能快速上手,感受钩织魅力。
经二路街道共有7个社区,常住人口4.9万。辖区内老旧小区多,全职宝妈和老年人口多,部分居民就业难、收入低。怎样改善这种情况呢?经二路街道交出了答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经二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莹告诉记者,街道办为了让更多居家妇女在家门口掌握技能,增加创收渠道,2023年,按照“党建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就业、合作即是共赢”的思路,在新渭巧姐编织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辖区各类资源,探索出“党建+社区工厂+N”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与辖区企业陕西嘉林乐世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合作,培育成立“蒲公英”社区工厂,开展免费教学,培训线编、手工插花等手工编织技能,实现广大妇女共同成长、互助支持。
今年65岁的闫惠萍老家在千阳,刚来宝鸡时,儿子儿媳上班、孙子上学,平日生活比较单调,在偶然一次参加渭工路社区组织的活动时,得知社区有编织团队,她便加入其中。“我一辈子就喜欢做这些手工活,每天来和姐妹们沟通钩织技巧、分享生活趣事,一个月还能赚到1000多元呢。”闫惠萍笑着说,这成为了她晚年生活的快乐源泉。
而对于年轻的宝妈来说,钩织则是一种灵活就业的方式。李凤俊是一名全职妈妈,她听朋友介绍,3月底来到社区工厂。她告诉记者,平常在家待着会焦虑,现在就近学做文创产品,时间比较自由,自己也变得外向了,在家边照顾孩子边挣点零花钱,也不需要外出奔波,她很满足。
无论是市花、戏曲元素的团扇、唐朝公仔,还是花朵造型、针织挂件等,社区工厂里的一双双巧手将传统元素与流行趋势相融合,灵动的银针上下翻飞,一个个新产品跃然而出。
据“蒲公英”社区工厂负责人袁湛韬介绍,企业负责提供培训技术、材料以及定期返回成品,社区组织妇女参与制作、打包发货,再按成品数量支付报酬,吸引了更多居民参与,为辖区的残障人士、生活困难群体、全职妈妈等搭建了就业平台,实现了居家就业、文化创收。工厂的产品销往浙江省义乌市、广东省广州市等城市,并远销东南亚、北美等海外市场。此外,社区工厂还定期组织趣味运动会、心理健康培训等丰富的活动,让参与人员更有获得感。
正如渭滨区经二路街道办事处建立“蒲公英”社区工厂的初衷: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四处播撒、遍地开花。如今,“蒲公英”社区工厂从1个总站点已发展到分布在全市的40余个站点,吸收固定编织员100余名,带动就业2000余人。
“巧姐”编织的成果被推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2023年,“蒲公英”社区工厂的产品先后代表陕西省和宝鸡市参展了全国第十九届文博会、北京服贸会、第六届进博会;同年,还为在我市举行的香港明星公益慈善足球赛设计制作了奖品“友谊之光”;作品在 2024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被选为颁奖花束。“蒲公英”社区工厂还被认定为“渭滨钩织工”劳务品牌。
未来,会有更多“蒲公英”乘风而起,助力社区工厂蓬勃发展,织就锦绣画卷!